在五十年代的缅甸,这个独立不久的新兴国家如同其他许多经历了二战的国家一样,充满了对未来的激情与期待,但同时也显现出对外来事务的强烈排斥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英语被视为一种语言殖民的象征,因而在独立后的缅甸教育体系中被排斥,几乎成为不可接受的存在。
进入五十年代中期,缅甸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全面停止英语教育。这项政策不仅限于某一领域,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所有学校教授英语,转而采用缅语作为教学语言。为了推动这一政策的实施,政府要求所有的政府机关、司法机构和教育机构都必须使用缅语,国家的升学考试与公务员招录考试也完全用缅语进行,确保缅语成为国家的通用语言。
尽管缅甸这一政策在表面上看似符合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潮流,但它却对缅甸复杂的国情视而不见,导致教育水平急剧下降,进一步加剧了国家本已脆弱的社会裂痕。缅语虽被官方认定为国语,但其普及率相对较低。独立之前,缅语教学从未受到重视,此外,缅甸地形复杂,使得即使在缅族内部,缅语也未能形成统一的通用语言。在广袤的东部山区,缅语的使用更是微乎其微,实际上它仅仅是纸面上的法律规定,没有真正融入民众的生活。
停止英语教育并强行推行缅语后,缅甸公立学校的入学考试合格率因缅语的普及度低而大幅下降。1952年,合格率仅为19%,但到1957年,这一数字已经降低至令人震惊的6%。为了应对公立学校入学率的急剧下滑,缅甸教育当局被迫降低了入学门槛,然而,这样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入学率低的问题。
展开剩余62%此外,缅语在现代社会中长期缺失的情况,导致其在法律、技术和行政管理领域缺乏精确的表达词汇。当学生们进入大学后,往往面临着英语与缅语双重缺乏的困境,进而导致大学学习氛围出现松散,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上举步维艰,纷纷转向参与激进的学生活动,使得缅甸社会变得更加动荡不安。
在殖民地时期,英语是缅甸的通用语言,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。各个地区及地方宗族间普遍将英语作为共同的交流工具,而学校教育也普遍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传授。在这一时期,无论是在升学还是公务员选拔考试中,英语都是不可或缺的考试语言,地域和族群之间大多数认同以英语为基础的选拔模式,因其在缅甸这个多语言环境中显得相对公平。
然而,当缅语取代英语后,东部山区的非缅族人群在大学入学和公务员选拔中面临严重的阻碍。此政策实施后的前五年,参加考试的非缅族学生几乎没有超过1%能够成功进入大学,几乎无非缅族人能够成为政府雇员。许多非缅族地区因而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,纷纷将此政策视为缅甸当局的政治阴谋,进一步撕裂了本就脆弱的社会结构。
显然,缅甸完全停止英语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上述两方面,其对缅甸经济和社会所产生的长期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